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家庭亲情教育对浙江省大学生亲情观的影响研究
浏览次数:1314878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3/2/19 15:40:14
  
宁波工程学院团委
(此文获2012年度宁波市共青团调研奖三等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市场意识、个体意识、独立意识、效益意识越来越强。家庭不再是封闭的社会细胞,而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人们的家庭观、幸福观发生了很大的的变化,人类的精神家园出现了日益沙漠化的倾向。一些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突出的问题是:情感淡漠,亲情疏离。不少大学生心中无父母,不理解父母的辛劳,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缺乏家庭责任感。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有的大学生由于忍受不了父母的“教育”,负气出走,甚至发生儿女杀死父母、父母杀死儿子这样骇人听闻的悲剧。大学生的亲情淡化倾向己开始威胁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但责任主要在教育。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也是个体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日益受到政府重视,并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家庭教育》作为全国家庭教育“十五”重点课题。面对当代大学生对亲情的冷漠,对父母的疏忽这个问题,我们进行此次“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次亲情观调查,来号召在校大学生学会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沟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学习进步。同时,亲情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希望我们的此次调查能够为我校的亲情教育出谋划策,提高我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小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针对亲情观的相关内容,编制出《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问卷》。该问卷旨在了解在大学生的亲情观的浓厚程度及其对亲情的看法。问卷采用ABCD等几个选项中选择及问答的形式进行,采用匿名记票。
2、抽样调查法
   我们调查分析的总体是宁波市所有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填写的形式。为了真实了解宁波市各个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亲情观,我们本次调查面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
生,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600,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时注意将男女比例大体控制在2:3的情况下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有效问卷588份。
   对获得的有效样本,课题小组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调查对象情况如下:
     年级性别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所占比例
男 58 60 59 59 40%
女 115 88 89 60 60%
所占比例 30% 25% 25% 20% 100%
二、数据分析与论证
   近年来,大学生的亲情观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呈现良好积极的一面;同时也由于西方文化中以个人为中心思想的慢慢渗入,呈现出不良消极的一面。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者对亲情的看法
1、亲情、友情和爱情三者中,在您心里最重要的一个是?
   A、亲情 B、友情 C、爱情 D、三者都一样重要
【调查分析】调查显示,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选择“亲情”的女同学占61.6%、男同学占52%。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超过半数以上的人认为亲情是最重要的,可以看出当今我校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比较重视亲情。同时在男女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女同学比男同学更看重亲情。
2、您对亲情有什么认识?
【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亲情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是我们在生命历程中前进的支柱和动力,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源,同时亲情也是最伟大、无私、宝贵的,是值得我们珍惜,需要我们用心用爱去回报的。
(二)被调查者对亲情的渴望程度
3、您离开家后会不会想家人?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没有
【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中得出,女同学有49.3%选“经常”,47.9%选“偶尔”,男同学有48%选“经常”,48%选“偶尔”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在校大学生在离开家后大多情况下是很想家人的,特别是大一的学生,有高达97.3%的学生是经常想家人的,可见我们的在校大学生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
4、在与家里联系时您有没有感到高兴或激动?
A、有 B、没有 C、有一点
【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有72.6%选“有”23.2%选“有一点”,男同学有60%选“有”28%选“有一点”从所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同学在和家人取得联系时都感到高兴或是激动,其中女同学所占的比例比男同学大一点,且在男同学中还有12%的同学认为在和家人取得联系时是没有高兴和激动的。
   从以上数据来看,总的来说我校在校大学生对亲情的渴望程度是相当强的,其中女同学比男同学的更为强烈一点,但是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对亲情的渴望不是很深,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的男生。有24%的男生是没有想过家人到校来看望的,有12%的男生觉得在和家人取得联系时没有觉得高兴或是激动的。
(三)被调查者与家人的联系频度、联系方式、联系原因及谈论话题
5、您一般与家里人联系采取哪种联系方式?(可多选)
A、电话 B、书信 C、网络 D、其他
【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有100%选“电话”还有20.5%选“网络”。男同学有100%选“电话”4%“选网络”4%选“其他”从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电话在同学们与家人联系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有的调查人员都选择了使用电话与家人联系。
6、您与家人取得联系时一般谈论什么问题?(可多选)
A、生活费 B、生活问题 C、学习问题 D、家里的情况
【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有82。1%选“家里的情况”78.1%选“生活问题”39.1%选“学习问题”24.6%选“生活费”,男同学有84%选“家里情况”72%选“生活问题”48%选“生活费”,48%选“学习问题”。调查结果数据可以看出相当大一部分同学与家里联系都是为了了解家里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家里的亲人是相当的关心的,同时生活问题也是谈论的热点,在这几个谈论的话题中生活费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可见我们同学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的,并不是每次联系都是说“钱”问题。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一些消极的方面,如在与家人的交流过程中,大多数只是谈一些生活琐事,真正交流思想和情感学习等的很少。在大学过程中,虽然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较多,但是大多是嘘寒问暖,对孩子之间的了解很肤浅。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的行为也反映了同学对家庭过分依赖,自主自立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由中学毕业直接进入大学, 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也明显不足。尤其是大一的时候,不少同学不会处理生活小事,不会安排生活费,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只会找家人哭诉。久而久之,生活自主自立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都对家庭过分依赖,不利于自己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7、您与家人打电话时一般持续多久?
A、30分钟以内 B、30-60分钟 C、60分钟以上
【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有73.9%选“30-60分钟”24.6%选“60分钟以上”1.5%选“30分以内”。男同学有60%选“30分钟以内”32%选“30—60分钟以内”8%选60分钟以上。从调查结果的数据可以看出男女同学之间与家人打电话持续的时间有所同其中女生持续的时间较长,而男生主要是在30分以内。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日益上升,同学们的感情也日益变得外露。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与家人联系时一般都是选择用电话,100 %的同学选择用电话与家人联系,且在联系的时间和频次上也有大幅度的上升,但是我们也从中了解到同学们与家人取得联系一般谈论的是家里的情况和些生活琐碎的问题,并不能面对面的谈话或是更多谈论一些心事。也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同学不愿意和家里人说出自己的心事。
(四)被调查者对家人的基本信息的了解及自己的实际行动
8、您是否记得家庭成员的生日?
A、记得 B、记得一部分 C、完全不记得
【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有53.4%选“记得一部分”42.4%选“记得”4.2%选“完全不记得”,男同学有48%选“记得一部分”44%选“记得”8%选“完全不记得”。从所得的数据来看有相当的一部分同学对家人的生日是了解的,但也有少部分的同学是完全不记得的。可见我们同学对我们的家人也是关心的,看出同学们对亲情的重视。
9、您是否会在家人生日、过节的日子与家人联系并送上您的祝福?
A、会 B、不会 C、以前没有但以后会
【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有79.4%选“会”17.8%选“以前没有但以后会”2.8%选“不会”,男同学有64%选“会”20%选“以前没有但以后会”16%选“不会”。从所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很多同学都会选择在家人生日、过节的日子与家人联系并送上您的祝福,也有一部分的同学以前没有的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也决定以后会,但是也存在有不会的同学。
三、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亲情观上,大学生讲究奉献少了,索取多了,如今大学校园已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安乐主义风在校园中弥漫。同时,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在选择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度,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引起了质变[1]。进入新的世纪,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原来零散无序的家庭服务被现在正规的家政公司所取代。它所带来的影响之一是原本属于年轻人理所应当的养老问题、家务问题、子女教育辅导问题等可以托付给家政公司或者养老院或者家庭教师承担,自己可以“一身轻松”地追求事业成功了。这种大的发展趋势,使不少大学生不仅在进入大学前在客观上已经疏远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思想上也盲目产生了“赡养父母社会有责”或者“等我挣了足够的钱,请保姆给父母洗脚,伺候父母”的想法。家庭责任的社会转移使得传统的家庭亲情更加淡漠,家庭关系更加疏远[2]。由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学生们主动关心、了解和照顾父母的积极性大大削弱,亲情也随着时间的延续慢慢地淡化。
2、学校教育中亲情教育的缺失
   中学教育的实质仍然是应试教育,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伦理道德教育力不从心,观念陈旧,方法老化,脱离学生心理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情感教育更是缺乏[3]。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大学教育也是重教学、重研究、重实践、轻情感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亲情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缺失。亲情教育的欠缺首先是由于学校和家长对孝悌道德功能认识的不足。孝、悌是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它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曾起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只有孝悌观念强的人才表现为注重亲情、友情,才能够在物质上体谅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生活上体贴父母,态度上尊重父母。其次是德育体系中亲情教育的内容缺失。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是我国历史上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为根本,并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建国以来,在道德教育当中我们强调宏观、抽象的多,注重微观的和具体的少;强调立场、观点的多,注重家庭人伦关系的少;强调尽忠的多,要求尽孝的少,再加上受“左”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孝道进行过分的批判,甚至把民族的传统美德说成“复古”,使民族的传统美德遭到践踏,也因此使得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亲情教育成为普遍的现象。在目前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内容当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少,在该门课中,关于亲情或者感恩教育的内容就更微乎其微了。大多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中提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内容,除此以外,如何引导大学生增进亲情的教育内容几乎没有。在名目繁多的校园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增强亲情为主题的活动也为数不多。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教育内容的缺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无意中”疏远了与父母的关系,造成亲情滑坡。
3、缺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分学生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人生观出现偏差, 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4]。在亲情观上就表现为只讲索取, 不讲奉献, 自私、自我, 不顾及家庭和亲人的感受。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流行、时尚、前卫,常常可以听到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近乎痛恨的抱怨,如自己没有名牌服装、手机过时、随身听破旧、零花钱不够等等,只要别人有的,自己不甘心落伍,因此怪罪父母小气、抠门,给父母打电话、发信息,主题明确,言简意赅,就是突出“钱”字。只要为了自己“有面子”、“不掉分”,哪管得了父母的生活状况和心情感受,孝道消隐,亲情流失殆尽。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方式变了,眼界开阔了,要求也提高了,尤其是在和周围同学的相比之下,要么埋怨自己命运不好,出生在农村,父母没有足够的钱供自己消费;要么抱怨父母没有文化、“土气”,根本无法进行交流沟通;要么鄙视父母没有勇气和能耐,没有在事业上开创一片天地,等等。与父母仅有的几次交谈,也是在很不情愿中的挖苦讽刺,根本无视父母的情感,无视父母给自己无私的爱,故意疏远关系,遗忘亲情。
四、对策与建议
1、学校方面
   学校给与一定的重视。学校应该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完善伦理道德教育。创新开展亲情教育的方式。在我校的伦理教育中,主要以讲授为主,可以尝试改变教育形式,组织同学们观看一些亲情教育片;开展全校性的亲情教育活动,比如说写一封家书活动。创新开展亲情教育的方式,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接受和践行亲情教育,同时可以采用角色互换,让双方更加了解。亲情教育要坚持以下原则:(1)理论教育和亲情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亲情教育理论灌输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展类似“给父母洗脚”、“写信”以及分担家务劳动、谈心等实践活动,在情感的交流沟通中体会和感悟亲情的快乐。(2)主动教育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师指导下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和他人的对比中找出自己存在的不正确的思想、念头,比照道德标准检查自己,促进自省、克己,促进道德情感的升华,使道德意志、亲情修养得到锻炼,亲情观念得到巩固[5]。
2、家庭方面
   学校与家庭联动,切实开展亲情教育。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伟大。有亲情的人既能爱父母,也能爱他人、爱社会。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将亲情融入到教育之中,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父母的期望、关心、理解可以让学生振作,可以成为他们要求上进的恒久动力,可以增强信心和恒心,推动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情况、对待父母的态度、与亲朋好友交往的做法等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大学生学会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加快大学生亲情品质的形成。因此,学校和学生家庭要主动建立协调的教育体系,积极沟通反馈教育情况,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肯定、鼓励和表扬,共同承担学生亲情教育的任务。同样,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舆论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
结 语
   通过这次对大学生亲情观的调查,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开始思考我们身边最简单无私的爱。如果以前我们对父母做得还不够好,那么从今以后,让我们努力,一起学会感恩父母!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还是关心父母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也有一些同学只是为自己将来的生活着想;还有一些同学抱有崇高的理想,希望在学术等领域有所成就,这是令人欣喜的。但在我们不懈追求我们远大的人生目标时,希望不要忘记父母为你的付出。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亲情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重要的一部分,既然这样,那么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作为未来祖国栋梁的我们更应将这一项美德传承并弘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王贺胜。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道德教育[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0
[2][美]比斯盖特·舒尔茨著,赵丁译。顶尖管理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2
[3]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狄金华。城乡籍大学生的情感支持网对比研究[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2004
[5] 赵建岭。关于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