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余姚市“80后”进城务工青年生存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余姚团市委(2008年10月23日)
浏览次数:1322619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09/5/27 16:35: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80后”进城务工青年已成为一个新兴群体,他们大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主要从事与生产和服务相关的劳动,积极参与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余姚为例,据统计,截止2008年7月底,余姚市共有进城务工人员41.5万人,其中28周岁以下的22.1万,占53.3%,“80后”进城务工青年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80后”进城务工青年综合素质,探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促进“80后”进城务工青年健康成长、和谐生活,余姚市开展了以“80后”进城务工青年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调研,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服务管理。
本次研究从开展调查问卷入手,调查主要以余姚市”80后”进城务工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的办法,在“80后”进城务工青年较集中的村落、商贸集散地、工业园区等地进行了工作、生活需求调查。调查以发放问卷为主,采取自填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70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08份,有效率为70.8%。男性387人,占55%,女性321人,占45%。

一、基本情况
(一)年龄结构更加年轻, 80后成为主力军
从抽样的调查来看,整个”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年龄主要集中在21—28周岁,有315人,占44%,17—20周岁也比较集中,有174人,占25%,这部分人也就是“80后”已经成为了进城务工青年的主要组成部分。16周岁以下和28周岁以上分别占3%和28%(见图1-1)。

图1-1 “80后”进城务工青年年龄状况
(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教育比例小
在此次调查的“80后”进城务工青年中,大部分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初中,共有447人,占63%;其次是高中,117人,占17%;大专21人,本科9人,未达到初中学历114人,占16%。其中669人是在来姚前取得学历,只有39人是来姚后取得学历,由此可见,“80后”进城务工青年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以初中为主,就业后的再教育比例很小。(见图1-2)

图1-2 “80后”进城务工青年文化程度
(三)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就业途径趋向多元
被调查“80后”进城务工青年在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数最多,高达71%,其次是三资企业,为22%,还有7%进城分散在其他性质的行业中(见表1-1),这与余姚个私经济整体势头发展良好、企业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需求量较大有关。“80后”进城务工青年或通过老乡介绍,或投奔亲戚,或者通过招工以及中介机构等多种形式来姚务工,寻求就业途径趋向多元。
私营、民营企业 三资企业 其他
501 159 48
71% 22% 7%

表1-1 “80后”进城务工青年就业分布

二、生活与工作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从”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与工作两大块进行调查分析。
(一)生活方面
1.婚姻居住状况。未婚青年288人,占41%,已婚420人,占59%,略高于未婚青年,其中已婚中有子女的占84%,尚无子女的占16%。居住在单位内部的90人,占13%,租房住的618人,占87%。婚恋、子女就学、住房等都是”80后”进城务工青年必须直面的问题。
2.社会交往网络。调查显示,”80后”进城务工青年来姚务工52%是经老乡介绍,30%是自行来姚,外来务工者交往的圈子往往只限于自己的老乡、单位同事、家人等,相对普通城市居民,他们的社会交往圈子相对较小、比较狭隘。
3.生活环境方面。“80后”进城务工青年对余姚的治安环境认知度认为治安很好和好的分别占11%和36%,40%的人选择了一般,7%的人认为不好,6%的人认为很不好;因余姚居住生活成本大(消费水平高)感到压力和309人,占70%;因企业发展前景不稳定而感到压力45人,占10%;因企业经营不规范,职工利益无稳定保障而感到压力60人,占14%;因觉得在余姚的个人发展前途不乐观而感到压力的27人,占6%。可以看出,“80后”进城务工青年中的绝大部分对在余姚的生活环境还是感到比较满意,但是“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同本地居民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有70%的人由于余姚的高生活成本感受到了压力。
治安环境认知度 很好 好 一般 不好 很不好
人数 81 258 285 51 33
比例 11% 36% 40% 7% 6%

表2-1 “80后”进城务工青年治安环境认可度


压力根源 消费水平高 企业前景发展不稳 利益无稳定保障 个人发展不乐观
人数 309 45 60 27
比例 70% 10% 14% 6%

表2-2 “80后”进城务工青年压力根源分布

(二)工作方面
1.工资方面。月收入750元以下的21人,占3%;751-1000元的210人,占30%;1001-1500元的273人,39%;1501-1800元的63人,占9%;1801-2000元的60人,占8%;2000元以上的81人,占11%(见图2-1)。多数“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处于较低水平,生活可以改善,但工资整体水平不高,与本地工资待遇存在很大差异,但这也与“80后”进城务工青年受教育程度较低存在较大关系。

图2-1 “80后”进城务工青年月收入情况

2.工作认知度。在工作当中认为没有压力和有些压力的分别占38%和54%,占了绝大多数;来姚不到一年的99人,占14%;来姚一年的120人,占17%;来姚两年的96人,占14%;来姚三年的63人,占9%;来姚四年的63人,占9%;来姚五年及以上的267人,占37%。调查显示,“80后”进城务工青年对在姚工作总体感觉较好,来姚务工青年新增数量不断增加,来姚工作时间较长务工青年已经保持相对稳定。
3.权益保障方面。通过对“80后”进城务工青年劳动合同签订、劳动保险缴纳、加班现象进行调查问卷,发现“80后”进城务工青年普遍对劳动合同表示理解,有66%的务工青年签订了劳动合同,59%的务工青年缴纳了劳动保险;调查显示,有194人自愿放弃缴纳劳动保险,占27%;有75人不知道单位应该为其缴纳保险,占10%;另有18人因要求单位缴纳保险将会失去工作而没缴,占4%。(见图2-2)

图2-2 “80后”进城务工青年劳动保险缴纳情况

被调查“80后”进城务工青年中,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达492人,占69%; 507人在休息日和节假日有时加班,占72%;有90人经常加班,占13%;另有111人则不加班,占15%。(见图2-3)

图2-3 “80后”进城务工青年休息日和节假日加班情况

从以上分析可得,目前在姚“80后”进城务工青年生存发展现状研究报告在谋求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中,基本能够得到确保合理的工作条件提供、合法的工作权利以及权益,但是侵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尽管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综合素质总体偏低。调查显示,来姚“80后”进城务工青年学历初中以下高达79%,文化素质偏低,生活知识相对贫乏,生存能力相对较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职业技能缺乏,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职业。为了获得一份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他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同时自身过高的期望与城市中激烈的生存竞争相碰撞后,他们当中许多人会顿感迷失,不知所措,种种矛盾有可能是导致部分“80后”进城务工青年形成焦虑、冲动等负面情绪的原因,甚至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隐患。
(二)再教育、培训有待加强。主观方面“80后”进城务工青年再教育的动机和愿望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激发,部分“80后”进城务工青年有较强的继续再教育、培训的这种意识,但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不够通畅,制约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客观方面,多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偏重经济发展,忽略对企业员工思想生活的熏陶。企业提供的培训仅限于技术入门、上岗证书、安全卫生,几乎很少涉及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和生活、精神层次上的丰富,对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少之甚少。调查显示,“80后”进城务工青年已婚中有子女的占84%,由于家庭收入不高,加上在流入地入学存在一定困难,造成他们的子女上学存在一定的“上学难、上学贵”现象,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较低,存在一定数量的儿童、少年失学及超龄的问题。
(三)业余文化活动不够丰富。“80后”进城务工青年远离家乡和亲人,上班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狭窄,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尽管许多务工者工资不高、节假日少,无力顾及精神生活的消费,但某些本地居民不愿与他们一起娱乐,一起开展活动,也增加了他们融入本地生活的困难。在接受个别访谈的“80后”进城务工青年中,普遍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普遍存在“苦闷”和“无聊”的感觉,希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如果“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他们的休闲需求无法得到合理的满足,就有可能使一些人滑向赌博、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政治待遇落实有待提高。调查显示,“80后”进城务工青年生存发展现状研究报告中党员占5%,团员占30%,“80后”进城务工青年在各种党团组织中的比例不高,各种参政议政的渠道狭窄,一方面由于步入城市时间较短,以及工作、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对当地社会缺乏有效的参与、融入的渠道,游离于城市生活体系之外,普遍存在过客心态;另一方面,“80后”进城务工青年在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同本地居民存在差异,民主政治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五)权益维护尚需加强。调查显示,有一定比例的“80后”进城务工青年没有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这一方面是“80后”进城务工青年告维权意识较差。另一方面是有些企业以工人流动性大为由,不与签定劳动合同。另一个突出问题是,“80后”进城务工青年休息时间有待增加,8小时以外工作的还占有较大比例,存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加班现象。“80后”进城务工青年在工资给付、合理工作条件提供、合法权利尊重与保护等方面的权益受侵害现象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六)社会保障相对不足。“80后”进城务工青年主要干的是“临时工”,企业在考虑员工福利时对他们往往有所忽略。他们的劳动合同签定率和社会保险率总体偏低,调查显示甚至有部分人自愿放弃缴纳劳动保险。这一方面由于他们相对缺少劳动合同意识,另一方面是“80后”进城务工青年在工资、奖金、节假日、医疗、抚恤等社会保障方面总体上相对不足。

四、加强”80后”进城务工青年服务与管理对策建议
近年来,余姚在政策措施、设施建设、教育培训、组织建设等方面就加强和改进外来务工者的服务与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台了相关的政策,“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创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服务将直接关系到余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针对新时期“80后”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和不同需求,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
(一)完善政策法规,优化“80后”进城务工青年生存发展环境
一是要从促进余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对“80后”进城务工青年就业、劳动安全、工资发放、权益保护、子女入学、创业等问题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制定公平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城乡关系。二是要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逐步把“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医疗、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纳入城市管理体制。三是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积极作用,引导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80后”进城务工青年对余姚的贡献,揭露侵害“80后”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的行为。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第二代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并给予实质性奖励,激励广大“80后”进城务工青年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为余姚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80后”进城务工青年综合素质能力
要建立由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80后”进城务工青年管理网络、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要突出抓好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并将其纳入社会教育序列,纳入政府行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管理、谁培训”的原则;小型分散的用工单位,应由劳动部门联合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关政策性规定,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要联合中等、高等院校开展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接受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为他们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同时,要为“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学习创造条件,如对工时作一些适当限制,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
(三)发挥党团作用,落实“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政治民主权利
依托工青妇等各类组织实现党组织对非公企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大党组织主导下的“80后”进城务工青年读书会、联谊会、兴趣爱好小组等党的外围组织组建力度,各级党团组织要经常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青年人熟悉网络的特点,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依托“两新”组织互动网、企业党建网、社区党建网等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论坛,开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加强对“80后”进城务工青年技能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的辅导。重视在第二代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培养党团员,同时建立完善评比表彰激励机制,适当提高他们在各类评比表彰活动中的比例。通过邀请参加座谈会、工作意见征求会等形式,拓宽参政议政的渠道。引导“80后”进城务工青年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的实践,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四)改进维权工作,保障“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合理合法权益
要切实维护“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一是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合作,联合制定与“80后”进城务工青年有关的劳动、教育、就业和福利方面的制度,保障他们健康发展。二是加强“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法制教育,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80后”进城务工青年不受歧视,与本地务工人员同工同酬、平等对待。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类青少年维权机构的作用,受理各类有关“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维权事务的咨询、投诉,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维权、法律服务。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安全检查,开展“平安行动”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劳动安全、人身伤害、工资拖欠等问题。
(五)塑造打工文化,丰富“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各地(厂区、社区)都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80后”进城务工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发展兴趣爱好。通过开展“80后”进城务工青年书画大赛、“打工青年之家”歌曲创作大赛、“80后”进城务工青年活动月和乡村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友谊和联系,展示富有时代特征的打工文化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通过塑造“打工文化”引导他们由经济性融入迈向文化性融入,逐步形成具有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的“80后”进城务工青年。
(六)培养“市民意识”,营造“8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互融共建氛围
所谓“市民意识”,就是外来务工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伦理素质,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城市设施等等。“80后”进城务工青年法制观念淡漠,普遍缺少市民意识。所以,政府和企业要培养他们热爱余姚、建设余姚的市民意识。尤其重要的是,全社会应该树立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浓厚氛围,用“余姚是我家,我是余姚建设者”、“本地青年外地青年都是有为青年”等理念教育,引导“80后”进城务工青年,使他们把自己当作余姚的主人和城市建设的创造者,把余姚当作自己的家乡。如果能够有效地凝聚起他们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余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拥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