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浅议大学生村官制度及其发展
慈溪观海卫镇团委(2008年10月8日)
浏览次数:1323433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09/5/27 16:47:56
2001年慈溪市开始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制度,至今已有整整七个年头,“大学生村官”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名词,渐渐深入人心。作为接纳方的村委会,以及关注这一群体发展的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制也经历了一个从不了解到认可,并使之实现了从可有可无到村村必备的转变。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使“大学生村官”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更加融合、所能从事的业务范畴更为广阔,以及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不仅是该制度能否切实发挥和利用好大学生在农村实际作用的必然思索,更是拓宽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制度 现状 问题 完善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由来
大学生村官制度,最早提出于2000年,我市制定出台了《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的实施办法》,并于2001年招聘了26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从此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在形式上确立了大学生到村工作制度,即统称的大学生村官制度。随后中央和省组织部门分别到我市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经过几年的探讨摸索,我市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工作,而大学生到村参加工作也由原先的不被了解、不被认可,逐步转变成为一个热点、一个焦点。2006年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6〕72号)精神,结合近年来我市工作实际,市委办、市府办进一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若干意见》(慈党办〔2006〕47号)文件,从主要目标、规范招聘、加强管理考核、完善落实待遇保障等方面,正式确立了大学生到村工作制度,并使这项与时俱进的创新工程,变得更加常态化、固定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08年初,中组部关于开展“十万大学生村官”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即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动作,也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实行,进而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深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市试行伊始,就兼顾着解决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双重功效,随着这一制度的日趋完善,加上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共同努力,这种作用被进一步细化。
1、是优化村级干部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截止目前,我市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其中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落实到农村基层后,全市范围内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也带动了村干部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自觉意识。同时,拓宽了上级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渠道,扩大干部选拔视野。
2、是规范村级组织行为,提升办事效率和质量。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到村工作后,充分发挥自身文字基础扎实、现代化办公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提高农村事务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村官改变以往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促进了村级工作制度的完备,规范了相关的文字记录,也转变了村干部现代化办公观念,使农村整体工作质量和规范程度有了很大地提高。
3、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裕的后备人才资源。作为新一轮建设大潮中的农村地区,急需大量实用性人才,大学生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人才供需的矛盾,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必将成为一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队伍。同时,农村自由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成长为拥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农村后备人才。
4、是营造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大学生通过高校几年的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综合实力,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时,大方向往往会偏向于城市,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就业压力日趋严峻,许多大学毕业生很难在大城市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为此,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适合的发挥平台,农村真正需要人才,为此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对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制度的深入了解,它在解决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就业观,使他们的目光从紧盯机关事业单位、紧盯城市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进而树立起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择业观。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的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
1、政策设计缺乏清晰定位,实际操作又过于松散无力。曾有人将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比作第二次“上山下乡”运动,虽说有一定的相似处,但如今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参加建设,与以往存在个人崇拜和当时特定环境影响下的特定现象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方面决策者在出台相关文件时,就考虑到双方协商、自愿参与的原则,因此,制度中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村官出入的自由化;另一方面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下务实主义盛行的年代,已不能如当时的完全靠思想觉悟和政治压制,而如何切实留住人心,确是一个摆在制度制订者面前的难题。在现行的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制度中,只将大学生看作农村建设的后备人才,这一情形既可以当作是决策者的一种权宜之计,也可视为制度在为后续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但正因如此,也会让人无法从政策层面来正确定位大学生村官群体。而作为下一级组织机构,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政策本身,并加以准确执行。另外,对于已参加农村工作的大学生而言,同样存在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整体而言,其具体表现为:一是组织部门出台了相关制度,但却不能更进一步加以深化落实。比如,对于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培养上,既有市级文件规定,也有各乡镇(街道)的举措,但结果在部分地区却成为一纸空文,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二是部分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看上去是留住人才的良方,但反过来也加重了制度本身的功利性,导致从业者“骑驴找马”的心态占了一定的比例,不利于稳固大学生扎根农村建设的决心。三是作为大学生本身,由于所从事的一项具有高度自由化的工作,却因为没有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而一味任由其自身发展,则会加剧发展方向上的迷失。
2、受限于上位法及户籍身份,大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农村社会。村委会是一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特点,其内部的成员是基于出生、婚嫁、移民等方式存在或加入的,除此之外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成为其中一员。按照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本村农业户籍的大学生,在考上高校之际,为方便学校管理,户籍将作迁移,而毕业后也因各种原因,很少能重新转回本村户籍。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不论本身是否为农业户籍,自进入高校委托户籍管理之时起,大部分已经改变了自身的户籍性质。根据我国现在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具有本村户籍的村民,因此,大学生村官不能真正融入到村班子也是必然结果。但目前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让大学生成为村班子中的一员,而在于如何通过“正名”给他们一个有效“名份”,来实现大学生在农村建设中的自我价值体现。在现阶段,村级组织中一共有三套班子,也即村级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以及社管委。大学生真正能进入班子的目前仅为村级基层党组织,但一方面村党组织不仅担负着全面负责本村各项建设的重任,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对于大部分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讲,要在此岗位上实现有所作为,可能会有点勉为其难。另外,随着农村地区村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官本位”思想的漫延,作为非本村户籍的外来人员,要进入班子,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徘徊于是入非入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在政策制度不明朗化的当下,仍将成为大学生村官的一种生存常态。
3、大学生本身思想认识的欠缺或错位,造成的“过度”与“虚度”现象并存。不可否认,大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创新理念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特性,同时易学可塑、充满斗志、精力充沛又是年轻一辈的核心优势,这些都是农村地区干部群众接受改变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面貌。但易于冲动、自我评价过高、对工作待遇和实现自我理想期望过高也是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缺乏运行良好的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往往很难放下架子到农村工作,而大多数会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把到村工作当作一个跳板、一种机会,一旦时机成熟,就积极跳离农村,缺少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决心和勇气。在各种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诱使”下,许多在社会择业中遭受失败或所学专业因缺乏竞争力的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他们本身并未对大学生到村工作制度有太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也导致了认识上的错位。最终,一小部分大学生因无法适应农村工作而离职,一部分则在农村工作中完成了由学校到社会的初步磨合,基于生活和就业的压力,暂寄其中,等待更好的发展机遇到来。
4、村方的不够理解及其观念上存在的偏颇,使得制度的推行遭遇更多人的阻碍。从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开始的最初几年来看,作为接纳方的村委(社区)很少有把大学生当成己方的一员给予充分重视,而是仅仅将他们视为市镇相关部门下派到农村的实习人员,加上上述大学生自身就业观上的不成熟,使得有些村干部想交却不敢将重要工作安排给大学生去做,怕其随时离开这支队伍,从而也影响了基层培养工作的力度。此外,加上相关宣传力度还不够大,使得村方及社会都对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太了解,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更大误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作用的更大发挥,也阻碍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关于如何完善大学生村官制的若干思考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行与完善,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而判定一项制度是否可行,及能否畅行,则要看其本身是否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选拔大学生或者是高校毕业生(两者仅为同一种意思的不同表达)到村工作,从大的环境和总体施实情况来看,虽然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于包括一些法律和体制上的“硬伤”,但其所包含的作用和意义却远大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可以确切地说,这是一项符合现阶段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方向的农村地区人才选拔及储备机制。因此,有必要通过探讨和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大形势的发展,使之变得更为完善。
1、灵活用人机制,打破户籍界限。从当前几年大学生到村参加工作的情况分析,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是如何使之融入到农村工作中去的问题,使他们能切切实实当上一名村干部,发挥专业或其他特长,来真正实现服务农村的初衷。笔者认为,在今年5月份,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部分乡镇所采用的选举大学生为不占编制村民代表,以及早先聘用大学生入社管委、担任党(总)支委员等方式,当可看成是灵活选用人才充入到村议事决策层中去的一种有效尝试。虽则此举并未实际触及早先的村干部选拔制,但却从中透露出有关部门在有意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这是个好势头,能调动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真实水平。另外,针对非本村户籍人员不能参加村委会选举的问题,可以参照上述特聘等方式,让大学生能参与到村务管理中来。因此,如何利用变通的方法来实现大学生村官进入到村级领导班子,参与决策讨论,是完善这一制度的最为重要一环。但以上所述都只能作为权宜之机,而最终要实现从大学生村官到真正意义上村干部的完美转变,需要通过修改包括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来现实,但其难度也不言而喻。
2、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价值观念。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各有关方的思想引导力度。一是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工作,并将此作为机关年度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消除村干部中存在的,认为大学生到村工作是“实习或过度”的狭獈思想,切实利用好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强化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通过定期开展各类优秀评选活动,树立起一批工作安心、实绩明显、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形成你追我赶、你优我特的竞争氛围,进而激活大学生群体的活力。有关部门应多给予关心和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成才观,使他们能真正在农村工作中汲取宝贵的经验,练出扎实能干的工作水平和独当一面的实力;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群体进行适时报道,从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的精神风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更多的群体了解大学生村官,支持大学生村官,从而能让他们更加安心踏实地在农村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3、提升综合素质,强化管理培养。重点围绕提高到村工作大学生农村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抓好管理培养工作。目前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大多数所从事的是文档处理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在电子政务、自动化办公中的应用能力普遍要强于一般村干部,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建设中办公环境的不断规范化,各类创建活动也层出不穷,软件资料已成为工作中的重要构成要件被突显出来。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仅有文字处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强化:一是抓好组织领导。由市镇两级建立专门负责机构,对到村工作的大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针对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决策并及时予以解决;二是健全培养体系。如在年初计划中单独列出作专门培训,也可以结合机关内部干部教育培训合并开展,定期组织开展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农村业务知识及实用技能培训,确保每年的培训不少于一定的时间。同时,进一步丰富培养形式,包括到乡镇机关内设部门、办公室挂职锻炼,以熟悉机关工作流程,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全乡镇范围内的配置性交流,促进整体队伍素质和结构的合理优化。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包括年初的目标考核、年终的个人考核,对日常工作的细分,建立健全传帮带制和领导联系制等等。
4、提高福利待遇,拓宽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人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一套能切实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保障其正常生活条件下的待遇制度,这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目前针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的固定工资加适当比例的年终奖金报酬制度,虽较06年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最终所得的收入却不能真实体现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的优与劣,因此,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工资考核制度,同时,也应采取进一步增加年终考核奖的构成比例、加入工龄补贴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另外,应注意结合社会待遇的提升,主要是指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方面有意识地进行政策倾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人才的正常升迁需求,建立大学生村官晋升制度,如作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重点推荐人选等,以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增强大学生扎根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在发展空间上,通过单独事业招考和公务员考试优惠政策,向大学生村官敞开一条通向机关的大门,同时应再开辟一条进入村班子的大路,如在与相关部门协调后,在法律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表决,赋予大学生村官本村的村民资格,以此解决身份不明的尴尬。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给大学生村官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使之能更好地在农村成才,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