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青年劳动就业现状与择业心理研究
慈溪桥头镇团委(2008年9月30日)
浏览次数:1319853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09/5/27 16:49:04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青年生存环境和状况的显著变化,青年就业与失业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的社会现实课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青年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担负着不断巩固党的青年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历史使命。青年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共青团应明确定位、不断提升自身在这项工作中的“贡献率”。同时,共青团要重视服务青年的“迫切性”。服务的认同是共青团赢得青年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随着社会“四个多样化”特征的日益明显,青年有越来越多的生存发展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和帮助,就业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何通过争取党政资源、盘活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发展实事项目、探索服务机制,为青年就业上岗“助推”,是摆在各级共青团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范围和内容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随机抽选常住人口中16岁及以上的公民,共调查1012人。着重对调查对象的户口登记地、文化程度、就业情况、经营活动类型、劳动时间、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1012人中,男性500人,占49.4 %,女性512人,占50.6 %。以青壮年为主,16~24周岁的有167人,占16.5%,25~34周岁的有233人,占23.0%,35~44周岁的有258人,占25.5%,45~54周岁的有179人,占17.7%,55~64周岁以上的有105人,占10.4%,65岁以上的有70人,占6.9%。
(图一 调查对象年龄结构图)
就业人员中以初中学历者居多,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26.6%;具有初中学历的占52.5%,过半数以上,居首位;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占14.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7.3%。
二、就业现状
据调查,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4岁以下和35岁至39岁这两个年龄段中。24岁以下人口的失业率为6.30%,高出平均失业率4.53个百分点。其中16岁至19岁人口的失业率高达7.89%,这一年龄段的初中毕业生,无一技之长,业务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干不了,条件差的工作不想干,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使他们成为最高失业率年龄段;20岁至24岁人口的失业率为5.62%,位居第二,刚走出校门的适龄青年找工作难已成较普遍的现象。35至39岁人口的失业率为2.14%,其中此年龄段的女性失业率比男性高出一倍。
对于已经就业的青年劳动者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就业经历,通常只能在非正规经济中工作,从事非自愿性的非全日制工作、临时(短期)工作或生产率不足的工作而处于就业不足状态。这些青年劳动者无法得到体面的工作,其工作条件恶劣,工资低,“超时”劳动,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8小时的就占63.0%,而外地户口就业人员劳动时间普遍比本地就业人员时间长5小时左右。
劳动合同是雇员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就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纠纷处理等内容而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契约,通过合同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从调查结果看,有51.1%的雇工人员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中本地的雇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为67.2%,而外来雇工人员签订率仅为39.9%,只有本地雇工人员的一半左右。
  另一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31.8%。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本地户籍人员的参保意识不断增强,参保率达到半数以上,为51.4%;而外来就业人员流动性较强,维权意识薄弱,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居多,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参保率只有14.1%。参加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2.4%和67.7%。
三、失业特点
(一)有过一定就业经历,就业周期较短
在所有调研对象中,有83.7%的青年有过就业经历,在这些青年中,仅有25.2%的青年只有一次工作经历,有近21.4%的青年有过3次以上经历,其中 57.5%的青年平均每次工作时间在1年以下,能坚持工作2年以上的只占到10.9%。
(二)青年就业期望较高,自身素质欠缺
对青年失业原因的调查分析我们分为主观和客观原因两部分。主观原因方面(见图二),对工作收入及岗位要求定位过高、人际沟通能力有所欠缺、对进入社会就业没有信心、有创业或深造等人生规划这4项,青年选择的较多,尤其是对工作收入及岗位要求定位过高这项的选择率达到39%。

(图二 目前未就业的主观原因分析图)
在造成失业的客观原因方面(见图三),失业青年们选择较集中在学历或技能的欠缺、工作待遇和环境不尽如人意、未及时获得就业信息这三项上,尤其是学历或技能的欠缺这项占到了39%。

(图三 目前未就业的客观原因分析表)
(三)对家庭依赖性增大,自主观念不强
在被调查无业青年中,月支出在3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25.5%,在300至600元的占45.2%,1000元以上的占6.8%。对于这些月支出的来源,64.2%的青年是由父母提供的。而对于儿女处于无业或失学这样的生活状况,36%的父母四处为他们寻找工作信息,34%的父母积极鼓励子女参加读书、培训,等待就业机会,甚至有5%的父母为此经常打骂子女(见图四)。而与家长们焦急的心态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这些无业青年对自己闲暇时间的安排上,仅有23.2%的青年选择了学习培训,选择上网、聊天、在家无所事事的占到67.6%,与朋友出去玩也占到了19.1%。

(图四 父母对子女失学或无业的态度分析图)
(四)信息传播交流不畅,希望拓宽渠道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2.6%的青年表示不能及时收到就业信息;当问及是否了解政府推出的技能培训政策时,52.3%的青年表示略有所闻但不清楚具体情况,有23%的青年表示对此毫不知情。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上(见图五),分别有28%、25%、17%的青年选择从职介所、亲戚朋友、网络获得就业信息,有22%的青年们希望从团组织、居委会等其它各种渠道获得就业岗位信息。

(图五 个人希望获得就业信息渠道分析图)
(五)有自我提升意识,渴望接近榜样
据调研结果反映,45.8%的青年认为加强技能与找一份好工作之间关系密切,42.2%的青年选择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有60.3%的青年认为需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项目,尤其是计算机类和电子机械类项目受到62.9%的青年的欢迎。当问及是否想了解身边再就业和创业典型的事迹时,54%的青年希望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其中53.3%青年渴望能以面对面座谈的形式与典型进行交流。
(六)等待中错失良机,缺失“进取”观念
学历、技能以及良好心态的缺失是等待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认为学历和技能的欠缺是无业主要原因的青年占总数的39%;认为对工作收入、岗位要求、目标定位过高是造成无业主要原因的青年占总数的39%;其中77%青年工资期望值在1200元以上。
(七)依赖中形成“惰性”,缺失“独立”观念
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从前面的调研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无业青年的自主观念较差,对家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以父母家人的介绍作为就业的主要途径;在无业期间的生活支出主要由父母亲戚提供。已有相当一部分无业青年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成为了“啃老族”、“袋鼠族”中的一员,而现有的家庭教育并不足以防止这种观念的产生与蔓延。
(八)畏惧中丧失信心,缺失“勇敢”观念
个人自信态度的缺失造成了畏惧观念的形成。由数据统计显示,683名曾经工作过的青年中,1/5的人将无业主要归因于工作强度过大,29%的人对进入社会或人际沟通没有信心而未继续就业。可见青年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畏苦、畏难、畏累、畏人际交往的思想,缺乏自信的态度。
(九)虚荣中求得“体面”,丧失“务实”观念
青年人务实精神的欠缺造成了找工作时重面子的倾向。无业青年的现状是学历较低、技能较少,然而有326名青年希望在政府机关或者公司办公室工作,占总人数的40%,仅73人表示愿意成为一线工人,占总人数的9%;对于“先就业后择业,即使开始做一线工人,但积累了经验,增加了技能,就业道路会越走越宽,所以不见得一开始就选择一份自己非常满意的工作”这一说法,40%的青年明确表示这种说法有道理,但自己做不到。现在无业青年的态度普遍是找不到工作没面子,找到没面子的工作就更没面子。
四、原因分析
首先,教育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青年就业率的下降。由于在校青年人数的增加,他们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推迟了就业。
其次,教育体制是否适合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到青年就业率。很多发达国家通过升学减少青年失业,但在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扩充,并没有和“体面劳动”同步成长,反而造成高学历者更容易失业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职业方向不明确,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职业学校、技术类学校未受到重视,致使其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导致大批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困境当中。
再次,不同的学习方式也对就业产生影响。女孩在学校的表现要优于男孩,但这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除了性别差异外,很多女学生往往更专注于传统学科的学习,而这些学科并没有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造成了女性青年就业难于男性的局面。
当前,全球青年人数面临上升趋势,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到2015年将有6.6亿青年人进入到劳动力大军中。然而很多国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通过正规部门增加对青年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有限,导致青年失业率上升。另外,非正规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低就业岗位,导致青年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差,工作不稳定。
对于初次就业的青年而言,其竞争力有赖于在校期间的培养。而一部分青年人在校学习期间并不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不理想,因而在求职过程中难以脱颖而出,顺利获得工作。
而对于那些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者,相比于其他劳动者,他们接受企业的培训投资更少,因此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职业技能有限,这使得青年劳动者并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而当劳动者被解雇后,其经济补偿金以工作年限为计算标准,时限越短,补偿越少,因此,解雇青年劳动者的成本要低于成年劳动者。当企业面临困境时,青年人便成为最易失业的人群。
五、促进宏观就业
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对青年就业的束缚,仍然有待于从教育入手。教育水平的提高无疑提供了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因此,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
首先,重视教育质量。在扩大教育规模时却忽视了教育质量,出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成果上不去的现象。重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实行标准化考试来检验教育的结果。此外,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学校管理者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其次,应考虑终身教育制度,而不是进行互相独立的学前、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体系。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大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当青年人完成学业,也不意味着其学习生涯的结束,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应允许他们继续留在学校,留校期间,通过建立失业青年中心,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度过求职阶段。
再次,应使教育满足更高层次技能的需求。即使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的技能并不适应企业需要,那么即使是高学历人群,也会有很高的失业率。因此,很多国家正在重新修订课程,强调实用性的思维和行为技能,加强学术和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来满足雇主的要求。
提供青年就业的信息与指导是帮助青年人就业的有效手段。
首先,把握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促进青年就业的前提。国家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并通过获取雇主的需求信息及时地调整职业培训的内容。在微观层面上,则可以建立一个共享的供需信息平台,通过劳动力市场的最新信息来增加介绍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并减少失业的持续时间。
对青年就业进行指导也是各个层面需要努力的内容。政府相关部门需做好对青年就业的宏观调控,具体落实上,政府应与学校共同协商确立总体发展目标,并制定计划。在微观层面,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
由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往往以兼职为主,队伍稳定性差。因此,建立良好的高校就业指导制度,拥有专业的职业发展辅导和职业咨询队伍是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创造良好的自我创业环境。青年人可通过自我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但青年人在获取资金以及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络的途径往往是有限的,需要国家对此提供帮助。
制定青年就业的相关法律。一些国家已经出台了针对青年就业的法律,例如,在亚洲,韩国颁布了降低青年失业的特别法,该法将临时实施至2008年;在欧洲,法国于1997年颁布了关于青年就业发展法,2002年又颁布了另一项有关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法律。这些国家不仅依据法律促进青年就业,而且出台了广泛的措施,落实立法规定。还有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禁止年龄歧视,例如,澳大利亚、法国、芬兰都通过或修订了有关年龄歧视的立法。
综上所述,促进青年就业是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六、推动微观就业
造成青年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非常复杂,是一个多维互动的系统。一个青年个体失业的原因是某几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很难只归结到某一个具体的点上。如果我们把青年失业原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分析的话,那么“观念缺失”、“能力缺失”、“支持缺失”和“舆论缺失”就是这一整体系统中的四个作用要素,这几个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个青年失业的原因基本上就是这个系统中四个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何从整体性和有序性的角度去应对“四大缺失性”因素带来的困难和障碍,是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真正的挑战。
(一)促进青年积极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促进青年积极就业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失业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不正确、不科学的“择业观”会阻碍失业青年主动获取就业资源的信心、能力和意志,因此,团组织应该首先帮助失业青年转变观念。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转变观念的社会支持平台,在教育方面形成长效机制,通过长期反复的引导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坚定的择业信念、健康的发展理念。根据失业青年的特点和需求,总结如下几种工作方法:
1、“爱心”上门法
由基层团组织成立“爱心”小组,定期到所辖区域内重点失业青年家中进行上门随访,与失业青年及其家长沟通交流,及时送上就业、培训信息,并对每次的上门情况进行记录整理,通过分析失业青年的基本情况,最终找到解决其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2、专家专题法
定期邀请领导、就业问题专家、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举行以“心灵之约”为专题的讲座、区域交流座谈会,围绕青年的择业观念、社会就业形势、政府的最新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问题与失业青年进行气氛宽松的宣讲、座谈与讨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3、树立榜样法
对优秀就业、创业青年的典型事迹进行广泛收集、仔细筛选、认真整理,制作“优秀就业、创业青年数据库”,组建“优秀青年就业、创业青年典型事迹推广讲师团”,进行宣讲教育。并将优秀青年与失业青年进行结对,定期互访交流,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和引导失业青年。
4、信息互动法
通过短信、QQ群、青年就业论坛等信息交流平台,讨论就业观念、发布就业信息、共商就业对策、反映就业呼声,让青年利用现代化交流平台充分实现心灵互动和开放讨论。
5、挖掘潜能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帮助失业青年挖掘自身潜能、树立人生目标、改善择业观;发动失业青年自己积极寻找和挖掘身边成功再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了解他们的故事,走进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精神,并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记录,亲身感受优秀择业、创业青年的人格力量。
6、家庭影响法
重视失业青年的家庭成员对青年就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引导失业青年的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通过亲子教育的方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完善失业青年技能培训
转变青年的就业观念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团组织不仅应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观念,使他们主动获得就业和生存的资源和能力,更应该了解市场需求、青年需求、社会需求,提供青年迫切需要的就业资源,促进青年积极走上培训、就业和创业之路。然而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失业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的机制,广泛推出“政府买单”的青年免费技能培训计划,从而吸引失业青年参加培训,弥补能力缺失。
(三)建立服务青年就业的长效机制
解决“支持缺失”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就业服务的模式、流程、渠道、项目通过机制性手段固化下来,为此,建议建立“五大就业服务机制”,使青年获得更有效的就业服务。
1、建立数据统计机制,明确失业青年底数
建议由政府总体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居(村)社会网络、群众团体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建立失业青年动态数据统计网络,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失业青年基本情况,失业青年底数做到“一口上下”。
2、建立技能培训机制,提升青年就业竞争力
建议劳动部门充分利用“青年免费技能培训计划”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政府补贴培训,增加补贴培训的项目,增加 100%培训经费补贴项目;建议劳动部门和政府加大对失业青年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划拨专项资金,对培训学员、家庭贫困学员、成绩优秀学员给予进一步资金倾斜;建议政府结合年度培训指标,积极支持团组织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青年技能培训工作,并将此工作列入年底考核项目;建议劳动部门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合理设置培训科目,充分挖掘“定向培训”项目,将培训与就业挂钩,提高青年参加技能培训积极性。
3、建立推荐就业机制,帮助失业青年尽快就业
建议及时把握劳动力市场需求,集中发布青年就业信息,建立失业青年岗位信息发布网络;建议形成“就业援助员送岗位上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群团组织有效参与”的就业信息传播机制;建议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的整顿和规范,建立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失业青年就业权益保护网络。
4、建立促进创业机制,引导失业青年自主创业
建议政府开辟“青年创业绿色通道”,给予新创业的青年创业贷款担保、贴息补助、三年减免税等多种形式的扶持帮助;建议劳动部门会同共青团,通过开办“青年创业培训班”、组织“青年创业专家顾问小组”等形式,为失业青年提供创业指导、技术培训、项目评估、过程跟踪等服务,扶持青年自主创业。
5、建立就业服务跟踪管理机制,及时帮助失业青年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青年中心等服务平台和载体,为每位失业青年提供培训、就业后续跟踪服务,认真做好失业青年参加培训和推岗就业的记录,对培训结业和上岗成功的青年提供政策咨询、法律维权、职业指导、技能提升等发展性服务。
(四)营造促进青年就业的社会氛围
在推进青年就业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营造更加浓厚的重视青年就业工作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引导青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择业观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工作也很容易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和短期化,因此必须设计多种宣传项目,整合多方宣传渠道,凝聚多个部门携手,合力打造“新型择业观文化”,培育浓厚的关心支持青年就业工作的社会氛围,改变“舆论缺失”的不利因素,为青年就业形成良好的外部推动环境和舆论辐射力。
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说,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动员青年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整体需求,全面规划青年一代创业就业的发展蓝图。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导向,以培养青年劳动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技术能力为着力点,以组织创新和活动创新为牵动,以建立不同层次的教育基地和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为载体,全方位地为当代青年成长和成才服务,改善当前及至将来青年劳动就业现状,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择业心理。
同时呼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青年提供更为优越的、有效的、长期的劳动就业支持!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