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青年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浏览次数:1316124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3/2/19 15:07:59
  
镇海区经济合作局团支部
(此文获2012年度宁波市共青团调研奖三等奖)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引擎的带动下,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将成为宁波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主要设计影视传媒、设计服务、数字动漫、信息咨询等领域,以80、90后为集中代表的产业人才队伍日趋成形,表现出越来越充沛的创意活力。但是面临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年轻”的文化创意产业队伍还缺乏大量的创意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本文对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从业人员进行了调研,比照国内其他地区先进发展经验,综合分析了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快宁波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相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宁波 青年人才 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赋等,借助现代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主要涉及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核心是创意,灵魂是文化,支撑是科技,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
   在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是台湾,其定义描述为“源于创意和文化积累,通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办发〔2006〕24号),“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之中。“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出现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黄金期,吸引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近年来以北京、上海、深圳为首的一线城市和为数众多的二三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又有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其主要特征如下:一是高知识性。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二是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强融合性。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蕴涵了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丰富内容,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文化创意已经不局限于产业层面,而是与区域发展有机融合,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的方向推进。
   一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产业体系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健康、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推动下,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发展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则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分支之一。
   二是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倡导开发人类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强调创意和创新,强调把文化、技术、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有效地推动经济转型和经济创新。
   三是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共享共赢,还将加深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大大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近年来台湾和大陆的许多城市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合作关系,不仅满足了台湾的投资需求,还将台湾的美食文化、声光数字、动漫世界、时尚品牌、游艺购物向大陆推广,从而推动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香港资讯丰富,高新技术的研究能力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许多香港高科技企业将厂址迁移至营运成本较低的内地,并以内地著名高校的人力资源为强大后盾。诸如近年来在香港和宁波间广泛开展的“甬港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论坛”,作为甬港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在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是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挖掘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推陈出新,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活化为财富金矿和精神乐园,造福中华民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将丰厚的中华文化遗产转化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在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及宁波的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凭借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动力,借助已经成型的科学技术,以本土化、民族化的文化重构与文明再造为内容,正在掀起一场中国式的文化复兴与文化创意热潮。近年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众多国内城市均致力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北京: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组织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各区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保持15%的年增长速度。未来几年,北京将继续完善政策,强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将创意产业与历史建筑保护结合起来,突出“时尚”与“科技”,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区联动、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发展路径。2004年11月,上海市经委组织即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进行了创意产业明晰化工作,以准确把握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其战略目标是:用10年时间,建成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用20年时间,和伦敦、纽约、东京一起,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广州:近年来原创性国产网游动漫产业以年增长超过50%的速度发展,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能力、动画制作和发行能力、漫画杂志发行量以及衍生物的生产能力和交易,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宁波: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口径,至2010年底,宁波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2.11万家,实现增加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占全市GDP的3.4%。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所放缓,但影视动漫、创意设计、剧院演出等核心行业逆势上扬。
   
   二、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趋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依靠个人的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以创造财富和得到知识产权的过程。“创意”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这些创意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以及有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其实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电视影像这样的传统媒介产品,还是数码动漫等新兴产业,所有资本运作的基础就是优良的产品,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良产品恰恰来源于人的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人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主力构成——青年
   2011年北京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47.15%的人年龄在21到25岁之间,24.39%的人年龄在26到30岁之间,30岁以上的员工数量仅为28%左右。表明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以21岁到30岁的青年人为主。从业人员的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占56.3%,大专或高职学历约占26.5%。
   上海:根据《2010年上海文化统计概览》统计数据,上海文化行业职工人才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年龄在30岁及以下占32.2%,31-40岁占25.3%,41-50岁占22.2%,51-60岁占20.3%。40岁以下合计起来占到整个人才队伍的57.5%。与全市的职工队伍整体相比,上海文化领域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市水平。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人才队伍总量的比例达到67.8%,专业技术人才接近九成,高层次人才占1/4。
   南京: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1所,各类科研机构543家,全市现有院校中开办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有近10家,文化企业开展相关专业培训的有近百家。这些较为雄厚的教育科研实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宁波: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口径,至2010年底,我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4.01万人,增长4.2%,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截止今年10月,2012届宁波大学毕业生中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类相关行业人数占总人毕业生数的14.6%。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特征
   创新性。年轻的文化创意人才从事的创造性工作,不像生产线上工人的流水作业和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日常重复性的工作,其思维过程基本没有现成产品可以参照,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物和情况进行预测,然后做出推动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的创意,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
   独立性。年轻的文化创意人才一般都有独立、自主、自由的要求,能力越强,独立自主从事项目开发的意识也越强。文化创意人才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愿意接受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对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的需求也是比较强烈的。同时,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富有创新挑战精神。工作对他们而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薪酬,而是希望寻求一个能发挥专业特长、成就事业的机会。以镇海区为例,有31.1%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才进入到此行业中来的,表明从业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景看好,富有信心。其次,有26.1%的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内容丰富,24.9%的人认为工作具有挑战性,14.4%的人认为这个行业能够体现自我价值。透过这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从业者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对这个行业的喜爱。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最希望在团结协作、被充分尊重、快乐轻松的企业氛围中工作。富有人文关怀、同事之间相互鼓励、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也是颇受欢迎的。
   流动性。年轻的文化创意人才既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又具有较大的工作流动性。文化创意企业一般是以创意项目为载体,以创意团队为核心的新型组织形式。生产组织形式表现为松散的个体劳动和简单的集体协作,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属于自由职业者,一般不从属于某个固定的经济体,经常会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高流动性。在此次调查中,镇海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从业年限在2年以下的人达到了51.6%的比例,3到5年之间的有28%,5年以上的仅占20.4%。此外,有34.9%的受访者是一直从事本行业的,剩余65.1%的人均是转行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来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例如,有20.2%的人以前从事过广告、公关、媒体的工作,11.2%的人从事过房地产、建筑、装潢、物管工作,9.3%的人从事过贸易、消费、制造、营运行业。
   
   (四)文化创意产业队伍存在的问题。
   人才总量缺乏。调研发现,宁波市人才紧缺综合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文化创意及体育、教育、金融服务、科技与信息、中介服务、高端培训、运输物流、会展、新光源、卫生及医疗保障服务。其中文化创意人才中,未来宁波的文化行业队伍将急需精通外语、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熟悉国际文化经营管理业务的国际型人才,具有创新思维、敢于创新的创意专业型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和兴起的数字科技文化人才,以及熟悉公共文化运作和管理的文化人才。以镇海区为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每类示范型企业8家左右,8家示范企业需要研发人员200人×8家=1600人,管理人员80人,营销人员800人;每类产业化企业20家左右,20家企业需要研发人员80人×80家=6400人,管理人员400人,营销人员2400人;每类初创型企业30家左右,30家研发企业需要研发人员20人×120家=2400人,管理人员360人,营销人员1200人。但是现有镇海(宁波)本地化潜在研发人员(大学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营销人才)仅为30%左右,熟练文化产业研发人员比较少,几乎70%以上文化产业外包人才需要从全国各地引进。
   人才储备稀少。以动漫制作为例,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游戏公司都在喊缺人才。在游戏的策划、剧本以及情节抑或后期的宣传推广方面,都没有足够的人才可以胜任,领军人物更为稀少。有专家估计,目前国内游戏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至少需要3-5年才可能得到缓解。而受培养周期和培养能力的限制,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一时还不能满足游戏公司的需求。很多创意人才专业——广告、设计、艺术、游戏及动漫等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与相对饱和的制造类企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大有潜力可挖,其就业空间相当惊人。但是,目前创意人才严重缺乏,给这个新兴产业的就业和利润增长带来极大困扰。创意人才短缺已成为困扰文化产业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瓶颈。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一份职场调查报告显示,未来5年,镇海区创意设计产业人才缺口超过2万人。据统计,镇海目前引进的文化创意企业中,网络游戏类企业约占40%以上,面对全国超过3.6亿的手机用户、5000万的网络游戏玩家,企业家们正充满信心地挖掘着巨大的创意土壤。可以预见,在当前和未来的50年里,宁波将需要大批文创产业方面的高级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以满足各个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发展的需要。
   管理上缺乏高端性设计。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当前最为重视绩效管理、人才招聘、培训、薪酬福利、人事档案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且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中低端模块,而把员工发展、企业文化、梯队建设等人力资源高端模块作为管理重心的企业偏少,而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缺少专业方面的交流与研究。以宁波市动漫产业为例,至少需要1000位专业人员,而目前只有不到300名受过专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前动漫产业前期的创意人才、中期的设计人才、后期的制作人才、二维和三维动画师、特效师、渲染师、合成师等都难以寻觅。适时培养出行业亟需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是文化创意行业面临的急迫问题。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商品生产与意识领域相结合的产物,决定了这是一个多学科多特征交织的领域,需要跨学科、跨传统知识界限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文化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面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例如,目前国内许多动漫教育不设置人文、历史课程的教育,仅局限于技术的培训,导致动漫产品缺乏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从而造成《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返销”中国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备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特点、既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又有现代产业经营思路、既懂得生产又懂贸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培养方法滞后、方式单一。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没有形成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人才来源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的人才转移。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教育内容缺乏新意,教学中缺乏实践和动手机会,缺乏有真正创意的师资力量。而企业内部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调查显示,企业内部培训占首位的超过80%,采用工作实践的企业占到45.83%;有超过七成的企业采用两种以上的培训方式,其余培训方式均在三成以下;75%的企业对员工实施业务知识技能的培训;注重管理技能、语言和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的企业分别占58.33%,45.83%和33.33%;而12.50%的企业则没有或很少对员工进行培训。这反映出企业更倾向于实施与员工实际工作关联度高的培训内容,也说明有些企业存在短视行为。
   创意人才结构不均衡。与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国际大都市和北京、上海等国内创意产业领先地区相比,宁波市不仅在文化创意人才的总量上偏小,在层次和结构上差距更是十分明显,国际知名的设计师、艺术家等高端人才、数字与艺术的复合人才以及经纪人等商业化运作人才非常缺乏。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认为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非常缺乏,创意人才结构不均衡,人才规模有限。目前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加工类人员较多,通晓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中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经纪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结构比例中技术人员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尤其是在将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创作环节,原创能力和核心创意能力亟需提高,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突出。
   原因分析
   创意产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真正形成独立形态不过两三年,产业发展尚不成熟,这个产业的从业人员刚刚开始集成,加之现有教育体系尚未培养出足够的创意人才,结果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争相将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而争夺人才,致使总量本来就紧张的创意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此外,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单位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经营前景难以预料,实力相对 薄弱,由此很难吸引高端人才进入该行业的。再就是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特定的文化环境,虽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重视城市软环境建设,但是从全国整体上看,仍存在人才自由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也影响国内外创业人才向本产业集聚。
   城市创意生态系统尚不完善,创意人才难以聚集。城市创意生态系统是指有利于创意人才发挥才能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等等,包括城市的生活、文化和法律氛围。创意人才群体收入高、工作强度大,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便利程度要求要高于其他群体,对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有特殊要求。对创意人才富有魅力的城市并不一定必须是大城市,但必须是具有宽容性和多样性等都市风格的地方。这是因为,创意只有在一个既稳定同时又充分多样化和思维开阔的社会环境里才会旺盛。此外,法律政策环境也至为重要,因为创意产业是以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产业门类,它的发展要依托知识产权法规来保护其创新成果。
   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不利于创意人才脱颖而出和队伍稳定。创意企业是使用创意人才的主体,其组织管理是否规范合理对创意人才的成长影响很大。创意人才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员工的特质要求企业采用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激励机制。根据国外经验,在新经济领域中,高成长性的公司对创意人才多采用福利沉淀制度的方式来增强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普遍的做法是采取高浮动的薪酬结构,通过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激励。这种将创意员工的收益与其对企业的股权投资相联系,从而将员工个人利益同企业效益挂钩的做法,具有明显的激励功效。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创意企业对创意人才的价值认识不够,对他们仍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个人工作与实际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加强青年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宁波市出台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将构建我市“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幅在20%以上,到2015年占GDP比重超过5%,核心层、相关层比重较大提高,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青年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从包括创意和设计、生产制作技术和管理经营等方面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能否拥有充足的、年轻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一)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创意人才培育、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宏观政策环境。一是鼓励创新的政策要落实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的执法力度,让创意人员有充分发挥其智慧的法制环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二是对于外来的创意人才应给予合理的优惠政策,在地区间的人员流通方面,也要出台相关的灵活的政策,在创意人才的落户、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外的优秀创意人才来宁波发展。三是,加大力度建设“创意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和集聚创意人才。
   (二)构建多元化的青年人才开发体系,满足产业人才量的需求。一是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形成本专科生、研究生以及MBA等立体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学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的有事和资源,纵观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历史,大学无不在其中担当了重要“人才库”的角色。韩国288所大学或学院的相关专业中,受政府制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宁波作为经济实力雄厚、大学资源较丰富的城市,更应该根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调整大学专业设置,整合相关资源,大力支持开展文化创意教育,加强对创意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的培养。二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推进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教育,加快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创人才的知识积累及不开实务经验,学校教育应与产业生态密切结合,加强与文化企业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在校企之间联合建设文创产业人才培训和实验基地、采用产校挂钩、项目教学等模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三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大力支持文创产业的氛围。积极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通过设立文创“天使基金”等模式,用于吸引相关专业领域的高端生源、教师。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展览和博览会,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频繁流动的机遇,吸引一批在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拓展海外文化市场,加强我市文创产业国际竞争力。再者,可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网络教育,利用国外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培养国际型文化创意产业人。
   (三)加强便利设施建设,吸引青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为创意人才提供相对舒适、安全、生态的人居环境,丰富的文化设施和城市公共生活,富有特色而又精致的城市建筑和空间,便捷的信息网络等。从西方创意城市的成功经验来看,创意型城市的人才环境,主要是建设各种参与性的便利设施的人才住区,例如小规模的咖啡店、书店和酒吧、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园和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公共社区、开放的广场等。地方政府应投人一些资金用于城市便利设施的建设,从而吸引和留住文化创意人才。
   (四)搭建文创人才直接面向市场竞争的实验场。文创人才最终是否能融入社会、发挥作用, 取决于文创人才是否能适应市场竞争, 通过市场的检验。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构和建设文创产业园, 可以给文创人才搭建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实验场。 文创产业园中的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和研发核心的位置, 能使大量文创人才汇集于此, 互通有无, 形成优势互补, 更能使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发生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 从而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 与企业一同高速成长。文创产业园的发展壮大与增加, 将使我市的文创产业与国际接轨, 有利于培养具备国际水准的高端文创人才, 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良性循环。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